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相信大家都有吃过粽子吧,美味简单的美食却蕴含着不一样的人情味,当然不同地方的粽子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想要表达的寓意却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1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和神灵,以求吉祥。后因粽的谐音,又有了更多寓意。粽子谐音中子,人们互赠九子粽寓意为求子,寓意人丁兴旺。粽谐音宗,所以也有光宗耀祖之意。
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粽子的寓意:求取功名
粽子中“棕”和“中”发音相近,在古代有功名得中的意思。在古代如果一个书生要准备考取功名,可以在端午的时候赠送粽子给他吃,并且祝福他顺顺利利的中举。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端午吃粽子的时候,祝福学生们考试顺顺利利,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
粽子的寓意:求子
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物,粽子的.发音和“中子”类似,在古代的习俗中,人们比较讲究这种谐音的祝福语,多吃粽子就寓意着能多得儿子。在古代制作粽子时,除了以糯米为原料以外,还会加入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材,比如益智仁、赤豆等。
粽子寓意:平平安安
粽子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人们为了担心河中的蛟龙等凶物伤害屈原的尸体,就将糯米装入竹筒中,然后投入江中吸引凶物的注意。因此,粽子也有着保平安的寓意,在很多地方的习俗中,人们制作粽子时选择用红绳将其捆绑,然后放在小孩子的兜里,这样就寓意着给小孩子护身符。
粽子的由来
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掷粽子于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每年如此,以表示崇敬和怀念。除此之外,端午节的粽子还有驱赶蛟龙、功名得中等美好寓意。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屈原,梦中人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粽子。
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2
一、粽子的美好寓意是什么
1、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二、粽子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关于粽子的寓意有哪些3
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遗俗,这时却变为驾龙舟拯救屈原;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宋代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以后,包粽子已不限于菰叶,而是改用箬叶和芦苇叶。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
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笔粽”吃进肚子,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能考出好成绩。
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粽子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打破了此前的浙江粽王,被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粽子。它长3米、宽2、1米、高1、2米,蒸煮熟后重达2000多公斤。
2013年端午节,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某企业出资制作了一个巨型粽子,一举超越了此前的记录。据了解,这个粽子总量近6吨,制作粽子材料包括4头猪、万余枚鸭蛋和2000斤糯米等。同时这个粽子也是花费最多的,光是制作粽子的人工、材料等费用,就要花去10多万元。